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教育 研学旅行 研学路径 正文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来源:互联网 查看: 时间:11-18 04:38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江西省研学旅行研究会 2022-11-14 18:25 发表于江西

摘要: 随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学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议题。我国研学旅游发展可分为酝酿准备、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本文从研学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研学旅游开发等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当前国内研学旅游研究较为滞后,与我国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反差和矛盾,表现为研究内容单薄、理论视角单一,突出实践意义而忽略理论贡献。基于文献梳理与评述,本文提出未来研学旅游研究应关注研学旅游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研学旅游发展与政策导向、研学旅游效果评估与管理、社会文明建设与研学旅游等议题。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世界地理研究》

作者:陈东军、谢红彬


图片
图片

引言:研学旅游又称“修学旅游”或“研学旅行”,狭义上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广义上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开展的旅游活动。在注重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旅游的教育价值随旅游业的发展被重新认识并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委提出通过旅游助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政策主张。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17)》指出,研学旅游的市场热度持续上升、消费需求后劲可期、行业规模和市场空间广阔。但当前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缺失形成反差和矛盾。研学旅游是集学习与旅游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应从教育学和旅游学的视角对其展开系统研究。基于教育学视角,有学者对国内研学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指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研学旅游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从旅游学视角看,研学旅游是旅游业升级发展的旅游产品,代表旅游发展的某种未来形态,有必要从旅游学视角对研学旅游研究进行综述与反思。

基于此,本文总结我国研学旅游的政策演变及发展历程,从旅游视角梳理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研学旅游的深入研究与科学实践提供参考。

图片
图片


我国研学旅游政策与发展



从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发布研学旅游的相关政策(表1),结合研学旅游相关政策,可将我国研学旅游发展划分为酝酿准备、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

图片

酝酿准备阶段:2013 年以前。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类夏令营、红色旅游、地质生物考察等带有研学性质的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国外“修学旅行团”来华研学旅游,国内旅行社相应成立“修学旅行”接待部门。外来的研学旅游思想理念对我国产生影响,国内研学旅游逐渐兴起。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组织夏令营、红色旅游等活动教育未成年人。这标志着旅游的教育意义得以被重新认识。2006年,我国第一个研学旅游节庆活动“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在曲阜成功举办,其他地区也相继打造“修学旅行”品牌。2012年,国家教育部、外交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保障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健康有序安全进行,维护学生研学旅游利益。

局部试点阶段:2013年—2016年。2013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规定研学旅游活动范围、时间、形式等内容,并在河北省等 10 地进行试点,我国研学旅游进入局部试点阶段。同期,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及《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把研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并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研学旅游体系。在相关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激发下,“中国课程化研学旅行联盟”、“内地游学联盟大会”等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研学旅游发展。

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在国外经验借鉴、国内试点实验及广泛意见征求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等 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研学旅游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游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陆续公布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助推研学旅游在全国范围的全面推广。



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研学旅游发展带动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整体而言,我国研学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研学旅游(行)”、“修学旅游(行)”、“教育旅游(行)”、“修学游”、“游学”等为主题、关键词、篇名进行检索并整理(时间为2019年3月),得到核心期刊文献122篇、博硕士学位论文64篇。分析以上所得文献(图 1),从年发文量看,2013 年以前年均发文3. 9 篇 ,2013—2016 年 14. 0 篇 ,2017—2018年 31. 5篇,表明相关研究成果随研学旅游发展逐渐增多 。受 政 策 推 动 作 用 ,2013—2016年形成研究小热潮,2017年以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从被引频次看,文献平均被引频次较高,为 6. 8 次/篇,高被引文献(表 2)反映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在内容方面大致经历了从历史回溯到市场开发、价值探讨、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过程。


从研究性质及方法看,定性研究文献数量比定量研究多。定性研究集中于研学旅游历史、人物思想、发展现状、产品开发等内容,多采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定量研究集中于研学目的地选择、旅游满意度、研学成效等内容,多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研究关键词看,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2)可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内容仍较为单一。

基于文献阅读与整理,本文从研学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研学旅游开发四个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内容进行梳理。

研学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

研学旅游的相关概念有游学、大游学、修学旅游、教育旅游等。游学一般指我国古人通过异地旅行获得知识、文化体验、拜师求学以及文人之间扩大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的活动,如孔子列国周游、唐玄奘西天取经、徐霞客山川考察等 。大游学(Grand Tour,也译为“壮学”)是近代早期欧洲贵族子弟的一种培养方式,兼具游学、观赏与游乐性质。一般认为,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日本且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旅游是以教育为首要动机的旅游活动,凸显旅游的教育价值。2014年,王定华首先提出研学旅游的定义为: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该定义将研学旅游者限于学生群体,被视为狭义的研学旅游定义,而广义定义则是指囊括一切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需要的旅游活动。研学旅游广义、狭义的两种定义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可。

尽管不同时期对研学旅游的表述及定义有所不同,但以上相关概念都凸显了旅游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意义是研学旅游的本质特征。旅游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功能。研学旅游作为个体的学习情境,具有愉悦性、演变性和社会导向等特征。

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

我国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的游学活动。游学关乎“游”与“学”的辩证关系,在古人看来,学是目的、游是途径,游学是求知、人格培养、求仕入宦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我国古代游学历史就理论、主体、价值及各历史时期特点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考究,本文不再赘述。到近代(1840—1949年),我国从传统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试图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救亡图存,这种旅游活动一般称为修学旅游,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其带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和功利性质,如康有为的旅游实践与维新变法运动、毛泽东的游学活动与思想等。海外旅行游历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方式,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民族性格的重塑以及社会风尚的趋新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探讨了晚清的海外修学旅游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新安旅行团的修学旅行活动,但从旅游文化角度对近代中国旅游现象及其规律的旅游学研究仍较为薄弱。

国外的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可追溯至 16世纪英国的贵族教育,虽不如我国长远,但这种通过旅游方式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举措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国外研学旅游的研究集中于英国,从相关人物、发展历程、历史影响、社会争论等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国内外研学旅游发展历史的追溯及相关人物的研学旅游思想总结,为我国研学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

研学旅游者主要可分为成年消费者和中小学生两类群体,下文主要从动机、目的地选择、教育成效及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方面阐述研学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

不同群体的研学旅游动机存在一定差异。中学生的研学旅游动机可分为求知、培养兴趣能力,愉悦身心、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而成年消费者的动机则更为复杂,可分为增长见闻、民族认同、学习证明、社会炫耀、情感交流和休闲调剂等维度。在目的地选择方面,目的地映像、相关群体意见、自身服从性和行为可行性等因素影响国内中学生旅游目的地选择,而来华留学生则是更多考虑留学方式、费用和区域综合环境等。

研学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即研学旅游对旅游者产生的教育意义的旅游影响。现有研究多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评估研学旅游的教育成效。有学者基于优势行动价值体系、旅游学习机制和学习效果构建了研学旅游实现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研学旅游使旅游者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水平整体上处于强化趋势,表现出积极效应。跨国研学旅游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发现,跨国研学旅游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学旅游的教育成效进一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实证表明,两者呈正向关系。

研学旅游开发

基于市场供需视角,国内研学旅游开发研究主要从资源利用(供给)和市场划分(需求)两个角度展开(表3)。从资源利用角度,研学旅游开发要结合地方旅游资源,从资源评价、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解说系统、宣传促销、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现有研究基于地方资源现状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市场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从市场划分角度,可将研学旅游市场分为出境、入境和国内三类,现有研究多基于某类研学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从利益相关者、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产品设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另外有学者基于网络关注度提出研学旅游的开发。



  研究述评与展望  



研究述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与“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随我国旅游发展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旅游的教育价值得以重新认识并重视,研学旅游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研学旅游经历了从历史回溯到市场开发、价值探讨、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过程,其研究特征包括:

(1)研学旅游蓬勃发展而相关研究滞后。随旅游业发展,我国旅游研究也相应地不断深入,但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与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形成显著反差。尽管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呈趋热态势,但主要是受国家相关政策发布与实施的推动,研学旅游研究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当前研究远不能满足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需要。现有研究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研究结论具有情景特定性,缺乏普适性。

(2)研究内容单薄,视角单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和研学旅游开发等方面,研究内容较为单薄且理论视角单一。在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研学旅游历史及相关人物思想的总结尚未构成体系;在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方面,多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研究,对其他研学旅游群体关注较少,且局限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研学旅游开发方面,现有研究多采用“现状调查—问题诊断—对策建议”的叙文范式,重复性研究多。

(3)实践意义突出,理论贡献缺失。现有研究多针对地方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偏重实践意义而忽略理论探讨。研学旅游是集“学”、“游”一体的社会活动,其研究内容涉及旅游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现有研究虽有注意到研学旅游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但并没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我国研学旅游研究滞后、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为使未来研究更显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对研学旅游的研究热点与重点提出以下展望:

(1)研学旅游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研学旅游强调旅游者获得的科学与文化受益,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研学旅游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应凸显其教育价值,地方研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各类主题产品开发、研学线路设计等方面有待深入探讨。同时,随我国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以及复杂社会环境下人们“知识焦虑”的普遍加重,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应只针对中小学生,也应考虑大学生、职业群体、老年群体等。从研学旅游主体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研学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借鉴景观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现状及市场需求,为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建议。

(2)研学旅游产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研学旅游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和市场需求激发。我国研学旅游初入全面实施阶段,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研学旅游服务与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无序与体制约束不完善现象。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关系、保障研学旅游者利益、保证研学旅游市场有序,是研学旅游发展与政策导向研究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小学生是较为特殊的旅游群体,其人身安全与权益保障尤其值得重视;除却中小学生,其他旅游群体的研学旅游需求也应得到关注,相关政策应考虑旅游地经济效益与旅游者研学旅游需求的满足,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3)研学旅游效果评估与管理。研学旅游使旅游者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应结合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对该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研学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研究参考。在研学旅游过程中,导游讲解、标识系统、旅游同伴、景观特征以及旅游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研学体验及成效,有待进行深入探讨。就中小学生而言,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教育目标融入并课程化,以及研学课程效果如何评估等,值得深思;而对于其他旅游者,文化间问题、旅游者文化背景知识与研学旅游效果等,应基于旅游群体差异从价值感知、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理论深入探讨。

(4)社会文明建设与研学旅游发展。研学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得到重视,结合我国新时期社会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未来研究可探讨社会文明视角下的研学旅游发展路径,分析研学旅游发展对社会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我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与现象,旅游不应该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类产业。研学旅游帮助旅游者认识自然、体验文化、接受多样性,对旅游者的心理结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社会文明建设与研学旅游相互关系的探讨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科学意义。研学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方利益的博弈影响研学旅游发展,研学旅游的各方利益协调及运作模式有待深入探讨。



End



扫码识别添加

研究会官方微信号

收录于合集 #研学研究

 14

上一篇风景区型科普教育基地PBL研学课程设计研究——以江西凤凰沟景区为例

阅读 244

江西省研学旅行研究会

20篇原创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儒师道•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