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名师文章 正文

思维完形教育的介绍

来源:张玉乐 查看: 时间:02-24 04:43

思维完形教育的介绍

思维完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微观操作系统,是将“立德树人,育人为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等转为课堂的微观操作过程的一种教育,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轻松胜出,一个连应试教育都比不过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实施思维完形教育实质上就是在探索基础教育到底该怎么发展,让教育成为当地的品牌。

注:(1)本材料中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背后都有理论支撑,都有相应的操作、评价,均属于我们培训老师的内容。我们做了未必写出来,但写出来的一定是我们做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我们不是喊口号、卖概念,而是指导老师具体一步步怎么做。老师需要更新思想理论,更需要操作和评价。老师们可通过操作评价悟出相应的思想理论。愿天下真正做教育者携起来手做真教育,共同打造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2)愿意实施思维完形教育的学校或老师或推广思维完形教育的请联系,电话微信:18610199012

     

内容目录

一、什么叫作完形、思维完形、思维完形教育?

二、对思维完形教育的直白解释

三、思维完形教育能提供的服务项目

四、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下的效果及升学率

五、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与新课程目标是什么关系?

六、思维完形教育下,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对课堂演变几个阶段的认识

(二)对四种力量的认识

七、实施过程中对学校的要求

八、对老师的要求

九、对老师的要求(另一种描述)

十、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演变及力量组成

十一、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基调或课堂追求的效果

十二、思维完形教育为合作学校提供服务的特色

十三、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十四、关于思维完形教育的研究经历

十五、思维完形教育的理论基础

十六、思维完形理论体系主要解决的问题

十七、思维完形教育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十八、对申请成为思维完形教育实验学校的条件

十九、公司提供服务

二十、公司服务坚持的原则

二十一、针对思维完形教育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

    1、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

2、思维完形教育能否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为什么?

3、思维完形教育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吗?它适合哪个学段?

4、为什么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远比传统课堂高效?

    5、思维完形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6、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对老师的要求高吗?

7、老师为什么必须蜕变为学霸呢?

8、老师如何才能蜕变为学霸呢?

9、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要求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这一要求老师能做到吗?

10、老师吃透教材有哪些好处?

11、有人担心老师已经养成了那样的认知模式,能改变吗?

12、如果国家全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五十年,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附件一:《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教育的主要区别》

1、将每位老师等同于诺贝尔奖获得者

2、课堂教学目标的变革: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3、变一元主导思想为多元主导思想

4、变革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听课评价标准

5、课堂结构观的变革

6、教师教案的变革

7、作业布置内容及批改方式的变革

8、变知识传授为全人的教育

附件二:思维完形教育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附件三:思维完形教育创始人简介

后面还有部分内容没有整理到正文中的

 

以下是正文:

一、什么叫作完形、思维完形、思维完形教育?

假定老师在讲课某知识或某道题目时,其思维是严谨的、连续不断的,我们把呈连续不断的思维称为完形。老师讲解时所表达出来的是其思维中的一个个结点,即老师的一个个思维结果,学生听到这些离散的思维结果,需要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即进行思维的创造性恢复,使其思维由离散的点转化为连续状态。思维由不完形发展到完形的这一过程叫作思维完形。

思维完形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反映在该知识上的思维达到极致状态的一种教育。当学生思维达到这种状态时,能够感受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越学习越喜欢学习,逐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所谓思维达到极致状态就是指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思维完形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思维达到完形水平创造一个“场”,让学生形成稳定的运动趋势的教育,让他们逐渐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境界。

思维完形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其会学;不是让其知道,而是让其做到;不是让其接受,而是让其感悟。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是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即开发其主体性,使其进入学习状态的工具,一方面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快乐,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另一方面,使其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激发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思维完形教育下的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重新生成知识的过程,实现自我创新,体验到知识的创立过程。

二、对思维完形教育的直白解释

1、老师讲的同一句话不同学生听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同一道题大家都做对了,但不同学生从中所获得的成长量不同,这些差异虽然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正是这种微不足道的差异的不断积累,使得一些学生越来越优秀,有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差。思维完形教育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每位同学都产生最佳的听课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成长量。

2、学生用心做一道题远比应付做一百道题有用。思维完形教育就是指导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用心程度,如何监督学生是否做到用心的。

3、所有老师常给学生说:你要独立思考,你要注意总结、反思。当问及在面对具体知识、具体题目时怎么操作才算独立思考、总结、反思时,他们往往就说不出来了。可见,老师所说的这些话是空话、套话,充分量起到警醒作用,并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操作。现实中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那些做不到的才导致不优秀的。具体怎么操作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总结、反思呢?思维完形教育就是要通过具体知识、具体题目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赋予这些词的内涵,或者说将这些词的内涵转化为他们的具体学习过程。

4、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结果经过十几年培养,学生兴趣不是变浓了,而是变没了。思维完形教育就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体系问题,推动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5、老师布置作业是有目的的,但学生往往并不是按照老师的目的去做的。思维完形教育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目的意图去做,从而获得相应的成长。

6、现在学生虽然天天在学习,但其用心程度不够,往往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也没有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思维完形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学习。

三、思维完形教育能提供的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一:思维完形学习法          (针对的是中小学生)

服务项目二:家庭教育个性化定制服务   (针对的是家庭)

服务项目三:办初三逆袭班(可签约)     (针对的是初三考不上高中又想上高中的学生)

服务项目四:举办初三复读班、高三复读班(保证质量,可签约)

服务项目五:与学校联合举办思维完形教育实验班(合作对象是中小学,确保升学率)

服务项目六:与职高学校联合办升学班(合作对象是中专或中职学校,保证升学)

服务项目七:向学校输送师资小团队(合作对象主要是民办中小学)

服务项目八:打造学校(合作对象是中小学,两年之内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是水到渠成的事)

服务项目九:托管学校或独立办学

服务项目十:承接地区师资培训。

服务项目十一:名师培养及教师资质的二次认证

有相关资源的朋友可以对接,大家可以到思维完形教育样板学校参观考察。也可以先给老师们做一两场讲座,我们的成果是否有用、高度如何等老师们一听就明白了,然后再做决定。

四、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下的效果及升学率

第一,让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由职业倦怠走向每天工作充满激情。一方面当老师把学生当人培养时,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的人,会有新的故事发生,都会产生新的课程,而不在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另一方面老师基于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内心必会沉下来,精气神会聚焦,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我们的培训旨在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而不是让老师进行课改。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成长后的自然需求,这就犹如脚长大了,自然要换大的鞋一样。如果脚没有长大,而让他换大的鞋,必然出现“当着领导的面换,背着领导的面又换回来”这一现象。因此,没有教师成长的改革是可怕的,一方面改不动;另一方面那种改革往往意味着从一种僵化走向另一种僵化。

第二,打造可成长的课堂。每堂课都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当学生品质塑造好了也就是毕业了。这就犹如飞机不断加速,当速度累积到一定水平后,就自然而然起飞了一样。老师经过培训指导后,其课堂将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长大”,其结构是不变演变的。活动单元逐渐变大,由起初的一堂课有三四个活动单元逐渐发展成为一节课只有一个活动单元,再发展到两节课甚至多节课只是一个活动单元。我知道刚生下来的新生儿,他的喂养方式与六个月大、1岁大、3岁大的都不同,我们不能拿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来喂养3岁大的孩子,也不能拿3岁大孩子的喂养方式来喂养新生儿,孩子长大对应的喂养方式是变化的,同样,教育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如果一呈不变就错了。老师经过培训指导后,其课堂将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长大”,其结构是不变演变的,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由不愿意学习、不去学习向愿意学习、去学习转化,由两极分化向整体发展转化。第二阶段: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转化,由不会自学向会自学转化。第三阶段:学生由持续学习时间短向持续学习时间长转化,由一次自学时间短向一次自学时间长转化。第四阶段:实现中国式走班教育,即进行意识化教学。当学生自我觉醒、心智得到发展、都会自学时,每位学生的自学速度、需要外界提供的帮助仍是不一样的,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让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发展,应采取走班教育。学生自我觉醒、心智发展、会自学是实施走班教育的前提条件。课改两个月左右后,课堂容量是传统课堂容量的1.5倍甚至2倍以上。正常情况下,学生一学期能轻松学完一年的内容。一年能够轻松学完两年的内容,而且,学生阅读量是传统学校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开展的研讨、主题活动将远多于传统学校。课改两到三个月后,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学生持续自学时间逐渐延长。一年左右,可以采取中国式走班,进行意识化教学,即从悟的角度进行教学。注,当老师考核达标时,其堂课容量一般是传统的2倍以上,也就是说,一天的内容半天就可以完成,学生将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自我发展。

第三,学生生得到充分发展。课改两到三个月内,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由不动脑到积极动脑、由懒散到勤奋、由他律向自律逐渐转变。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自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理智水平,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学生的心智将获得应有发展,自我意识觉醒,变得大气、阳光、不叛逆,变得积极进取,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新型课堂以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知识不在是老师传授的内容,而是老师用来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工具或抓手,促使学生向内求,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不学习反而感到不舒服。。充分动脑使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思维习惯,充分感悟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如果一个员工能够坚持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那么他迟早是老板,如果一个普通人能够坚持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那么他迟早变得出类拔萃。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是一个人成功的充要条件。

第四,思维完形教育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并运用该标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进行自我弥补,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基本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总之,思维完形交互式教学通过师生思维交互让学生为成长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用心程度、学习的理智水平,让学生学习完某一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使得学生不能假学习,伪学习,糊弄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能够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非常优秀,学生变得大气、阳光,综合素质高,具有绅士风范;学生善于思考、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取得的不仅仅是成绩进步,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即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成绩。

学生一年可以轻松学习两年的内容,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存在学困生、后进生。许多学生可以提前参加中考或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升学率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个月之内,可将学困生转化为中等以上学生,有的甚至成为优秀学生。

注:如果是薄弱学校,对于起始年级(如初一或高一)经过一年打造,平均成绩应进入中等以上水平;经过两年努力,应进入优秀行列。如果本来就是优秀的学校,经过1-2年打造后,可以实施中国式的走班教育,三年可以学习五年甚至六年的内容,而且成绩不亚于六年学习的成绩。

五、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什么关系?

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思维完形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而评价是否做到充分动脑的标准是思维是否达到完形的水平,评价是否做到充分感悟的标准是是否从所学知识中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相应成份。

换言之,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老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感悟。我们认为数学老师不是教数学知识的,而是拿数学知识为抓手为载体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感悟,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反映在该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水平。语文老师不是教语文知识的,而是拿语文知识为抓手为载体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感悟,让学生做到充好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反映在该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水平。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内容只意味着所采用的抓手不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改变或丰富学生的认知模式,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反映在该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水平。由此可见,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是以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医生是拿药作为抓手来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病。病人获得相应的药不是目的,解决自己的病是目的。学生获得知识不是目的,解决自己发展中的问题——认知、情感、态度、理念等方面的问题。有人说,某某学生因为不自觉、懒散、不动脑,所以学不好。殊不知道,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懒散到勤奋、由不动脑到积极动脑的转变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当学生做到自觉、勤奋、积极动脑,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思维完形教育是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解决学生眼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过程就是在塑造学生未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同时,把学生身上可能反映出的问题放到系统角度进行解决,而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完形教育力求从系统角度实现: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成绩都非常优秀,让减负成为教育自身的需求。

表面上看这一目标脱离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已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当学生学习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其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那么当他学习完该知识时就会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样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远超过“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要求;在创立知识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过程和方法;充分感悟使其从所学知识中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即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态度。同时,在其内心深处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地学习。

六、思维完形教育下,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教师是以成就学生为己任,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不是学生要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真正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无我”的,因为他的心已经与学生融为一体,审视着学生的思维盲点和思想不融通的地方,感受着学生的感受,不断因势利导,直到学生通透为止。作为评课者,我们不能把目光聚焦于老师身上,而聚焦于学生身上,否则,我们所评出的好课一定不是真正意义的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因为当我们聚焦于老师身上时,说明我们已经违背了“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一理念。一堂真正的好课要经得起这样的四问:

第一问:以您今天的教法,需要教多长时间才能实现不教?如果说多长时间都无法实现,那就说明您今天的教法是有问题的,说明您没有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来处理当下的教学。如果说需要一段时间,那么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加速度”,计算届时是否能够真的实现。

第二问: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对不会动脑的同学是如何引领的?对不去动脑、动不到位的同学如何被发现的?课堂不是看表面的热闹、活跃,而是看学生是否进行深层次动脑、感悟,如何保证所反馈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没有学生的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注定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是作秀的。

第三问: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做到尽力?一个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确保所有学生都做到尽力,都在进行有效学习,而没有等待、磨蹭的现象。如果做不到,就说明课堂结构不合理,课堂文化没有做好。

第四问:一堂课结束时,针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否准确地知道哪些同学过关了哪些不过关?如何确保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客观、真实的?如果不能具体同学或反馈的信息是虚假的,就说明老师的课堂结构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当然,我们对课堂教学具体评价时,会将这四问转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

七、实施过程中对学校的要求

    1、学校要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主要责任是:安排学习进度、督促检查学习质量、检查教案、听课指导;组织座谈或其它活动。

2、每周检查老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判断是否按照思维完形教育的要求进行的,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要求限期整改。对态度不端正,四个月内仍考核不达标的予以辞退或调换工作岗位。平时加强常规检查与指导,对于达标老师,每周或每半个月还需要对其教案、布置的作业进行抽查,并进行随堂听课、指导。

3、对于在规定时间内达标和达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与老师的评职晋级评先等挂钩或给予优先权,对他们可以采取低职高聘。对最先达标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班级等团体老师进行奖励。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第一批和第二批达标的时间,第一批达标的(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属于语数外三科老师的,一次性奖励800元(小学科减半);第二批达标的(一般在两个月之内)属于语数外三科老师的一次性奖励400元(小学科减半200元)(是第一达标奖励的一半);两个月之后达标的,不奖励。四个月内仍考核不达标的予以辞退或调换工作岗位。考核结果与老师的评先晋级等挂钩(注:具体奖励金额可商定)。注:学习补助发放机制,若某内容预计需要30天完成。提前或滞后完成的,都按照30天进行补充。也可根据结果考核定奖金。

4、建立师资小团队包班制。对愿意实施的老师按照学科搭配形成不同的师资小团队。每个师资小团队主要由语数外三科各一位老师,辅以其他学科老师各一位。一个小团队负责两个班的教育教学任务。若班级综合评定存在的问题(习惯、心智、成绩等)则落实团队的责任,而不具体追究某个学科,强调全员育人。三年之内不调整班级,但师资小团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微调。

5、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为提高全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高家校配合程度,促进家校共育,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乙方提供《家校协同伴成长》一书给学校家长免费赠阅三周,并提供免费的配套家庭教育讲座和答疑。对家长志愿者提供一些必要指导,并组织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进教室听课、交流,甚至参与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评价及班级管理。协助家长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将课听到位、将课本做到位、将题目做到位,促进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于能够参与学校管理能够协助甲和乙做相关工作的,可以由甲乙双方发补贴;对于希望得到我们系统指导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将适当收取一部分费用(该费用包括:劳务费、家长奖金、学生奖金、专家费用)。

6、布置作业的模式、作业的批改方式、学校自主安排的考试等要根据思维完形教育要求改变。

    7、将思维完形课堂教学标准作为学校优质课评比的标准。

8、学校安排1位工作人员,专门协助对实际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并上传。

9、按照思维完形教育建立巡视制度、信息反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10、学校管理制度要聚焦于文化,指向学生的心智发展。

11、课改进行3个月或一学期之后,组建班级图书馆,将阅读与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结合起来,每天留出固定时间段进行统一阅读,并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主题活动。

12、建立师徒制、不同情境下的帮助系统和监督系统。

八、对老师的要求

1、不是学了、做了算完成任务,而是以学到位、做到位为完成任务。要学以致用,学了不会用等同没有学。

2、实验老师要提前一周备好课,并将教案上传到“实验教师微信群”,接受专家和督学的指导或修改,完善后的部分教案再上传到该群,供大家参考。

3、针对每次面授或研讨,每位老师都要写反思及时上交。

4、对达标的教师奖励,达标事项主要包括:教案、课堂教学、课堂衍生事件的处理、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

5、针对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达标的老师进行随机听课验收。以连续三次考核均达标的,才视为考核合格。有一次不达标,则以下一次达标为第一次合格考核的第一次,以此类推。以连续考核达标的第一考核达标的日期为考核合格的达标日期。避免申请考核达标的老师太多,导致考核合格的日期滞后,影响奖金。当然,我们可以采取随机录课,统一评价的办法。

6、集中面授过程中,各教研组重点备本学科内容,辅助备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师针对非专业学科的备课可激发自己的潜能,激发灵感,学习不同类型知识处理的思路方法等。

7、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指定教材内容,先各自独立备课,再教研组内部研讨,然后,集中各教研组选派代表说课,现场研讨。为避免个别老师自己没有备课而做享其成,收教案时,有时同时查阅各人的原始教案。修改部分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出来。

8、听课之前先指导当事老师修改教案,再听课,根据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具体指导完善。然后,根据实际推进程度,决定听课评课的频率。对于准备达标的老师,是随机听课,同时,检查老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及批改。注意,主要针对学校挑选出的骨干老师和主动邀请听课老师进行听课评课的老师。

九、对教师的要求(另一种描述)

1)要肯动脑、肯钻研,平时探索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要有成长意识,不能有混日的想法和做法。

一般地说,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老师越认同思维完形教育,有“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因此,他们愿意实施。培训时,他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培训的内容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是在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但这样的老师可能占不到十分之一。相反,高考分数越低的学生当了老师后,他们虽然认同但会存在种种担心顾虑而不愿意实施。

    只要老师有成长的意愿和行动,我们都可以将之培养好!当然,学校领导实施思维完形教育的态度坚决,老师都是可以做到的。

    思维完形教育将促使老师进行三个方面的成长:一方面,确保老师吃透教材。将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只有达到这一水平,才能保证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讲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探讨自己是如何创立知识的;只有老师的思维达到完形,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完形水平,师傅不名弟子弱,名师才能出高徒。第二方面,确保老师能够研究透学生,能够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梳理和重构,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做到正人先正己。

十、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演变及力量组成

    我们用以下图形展示“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演变及力量组成”:

 

(一)对课堂演变几个阶段的认识

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做法就消亡,就像孩子小时候带“尿不湿”,当孩子相应的神经发育到一定水平时,“尿不湿”就不用了。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模式都是不断演变的,尤其是实施之初,学生身上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需要从班级层面解决,有的需要从个性化角度解决,扫清个体发展障碍,促进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快速发展。从大的方面而言,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一般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由不愿意学习、不去学习向愿意学习、去学习转化。

第二阶段: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转化。第一二两个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而且,还需要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让学生互助或四人讨论,有的阳奉阴违,有的我行我素,有的趁机聊天,真正互助的可能很少。再如让学生相互检查,一些学生不会检查或检查不到位,不能客观做出判断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一一解决,就会导致相关活动流于形式,活动的有效性、效率大大降低。在第一二两个阶段,该阶段通过自学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当学生会自学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自学问题。学生先提自学问题,老师后提供自学问题,供学生参考,旨在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更好地自学。这里所提到的自学问题与大家常说的自学问题不是一个概念。这两个阶段主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让所有学生的基础都达到优秀学生的水平。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每位学生都做到全力以赴;一是让学生由不会学向会学习转化。这三大问题在传统课堂上是很难解决的,导致教师累、学生苦、领导天天提心吊胆,怕出事。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自动解放了。让老师、学生变得更辛苦的教育改革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三阶段:由持续学习时间短向持续学习时间长转化。经过第一、二两阶段,学生都会自学、都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是一次自学持续的时间不长,状态不稳定。通过增加每次自学任务,不断延长学生持续自学的时间,培养学生持续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做事的恒心、毅力,强化其意志力和执行力。活动单元逐渐变大,由起初一堂课有三四个活动单元逐渐发展成为一节课只有一个活动单元,再发展到两节课甚至多节课只是一个活动单元。

第四阶段:灵活多变的走班教育。当学生都会自学且都能自觉、主动地自学,并养成持续自学习惯时,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发展,但学生间的发展差异、自学速度差异依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天赋造成的。此时,可以采取走班教育和导师制,采取意识化教学法即从悟的角度教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同时,发挥学生的多元主导作用,挖掘利用班级同学资源,让每位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现实中,学生间的差异有天赋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自觉程度、努力程度、会学习的程度等不同造成的。

在第一阶段,由于要解决的问题多,课程进展会比传统的慢。第二阶段会比传统教学进度稍快些。第三阶段会是传统的2倍以上。第四阶段课程进展因人而异,最慢的也在传统的2倍以上。一天的内容半天就完成了,一年能够完成二年以上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在第一、二两阶段,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班级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理想状态下,小学中高年级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初高中需要一个半月左右。注意,第二阶段渗透在第一阶段当中,不独立存在。第三阶段可以作为新常态,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多种变式。第四阶段走班教育,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只针对天赋好的学生进行。适合走班教育的学生数量至多占到总数的25%,其他学生仍需要采取第三阶段的模式。

(二)对四种力量的认识

    为确保学生用功、用心、做到位,我们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将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到位所需要的力量组成。思维完形教育认为,学生将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到位一般需要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分别是:

第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系统产生的力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习得悟会的。因此,该系统产生的力量是核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该系统产生的力量由弱到强,由不稳定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健康稳定的标志是:形成稳定的两股力量。其中一股力量是学生因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激发其发自内心地学习的力量,即兴趣的力量;另一股力量是学生因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发自内心地学习的力量,即人的力量。

第二种是帮助系统产生的力量。同一学习任务,不同学生学习时所产生的需求不同,作为老师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帮助系统,使每位学生个性化需求得到及时、针对性帮助,不存在等待现象。该系统因帮助化解问题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第三种是监督系统产生的鞭策力量。不同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是不同的,自我觉醒的程度不同,再说,学生是非理性群体,惰性和随意性时常发生作用,因此,需要外界提供相应的鞭策力量。老师不可能及时、针对性鞭策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为每位学生组建一个监督系统,能够及时、针对性鞭策,促使其做到用功、用心、做到位。

第四种是文化驱动系统。人的行动是靠自己的思想驱动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发生。学生的思想观念主要是通过自己感悟形成。外界要提供一定的文化引领和文化载体,外界的文化通过学生感悟形成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相应内容,驱动其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主系统产生的力量是核心,但是起初学生小,各方面不成熟,需要其他三种力量配合,尤其是文化驱动系统和监督系统。文化驱动系统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和做法、老师的要求和做法、班级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不断转化为孩子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相应的内容,从而转化为孩子的自我驱动的理念。监督系统旨在引导学生做到位、不存在“偷工减料”现象,让学生不能糊弄,引导学生建构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发现不足及时弥补。一个人的帮助系统、监督系统、文化驱动系统都是为了促进其自主系统的发展(主要是促进学生内驱的两种力量产生和发展),当自主系统强大到一定高度时,其它三个系统的力量慢慢淡化,甚至消亡。如果其他三种力量不能促进学生自主系统的发展,就会导致内耗。当然,不同学生同一时期由于自主系统强弱不同,自主系统越弱需要配套的其它三种力量越强。如果学校所提供的力量达不到学生所要的强度,此时,就需要由家长补上,否则,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为了使这四种力量之间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作为老师要形成如下基本操作思路:

    第一,以学生自学为主。班级同学能够自学之前,要解决学生不愿意学、不去学习、不会思维、不会学习等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同时,引导学生师化自己,让每位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成为同学的老师。

    第二,课堂事件模块化,强调有始有终。传统教育下,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讲了,该做的都做了,认为自己做完了就算完成了。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老师的做完只意味着开个头,学生学到位才意味着真正完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每件事进行模块化设计,确保事件有始有张,确保所有学生都做到位。

十一、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基调或课堂追求的效果

学生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加速器,课堂要给学生提供稳定而持续不断地影响。因此,课堂需要有自己的基调,要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场”。大家都知道,向空中抛东西,抛一亿次就有一亿次不同的轨迹,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掉下来了。尽管它们在某一时刻运动速度或运动状态不同,但它们运动的趋势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教育不是控制学生的运动轨迹,而给学生创设一种稳定的“场”,让学生产生稳定的运动趋势。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每堂课都应有相同的基调,或者说,每堂课都要为学生提供恒定的“场”,引导学生产生相同的运动趋势,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他现在所学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心态、价值观和态度,这些是培养的结果,而培养的过程是动态的,反映到行动上应该是具体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说,课堂应围绕哪些行为动词去执行。这些行为动词就构成了课堂的基调,所产生的氛围就是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场”。思维完形教育认为课堂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动词进行:

    第一,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把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即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作为课堂的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才能使其学习完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样,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引进他人智慧条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创新过程。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拥有社会创新。思维完形教育在某种意义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自我创新,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再说,学生做到充分动脑从而养成积极进取的思维习惯,做到充分感悟从而意识观念先进。

要做到这一条需要解决如下这些问题:学生不会动脑如何指导?学生会动脑而不去动脑怎么办?动脑动到什么程度才算动到位?如何诊断学生动脑是否动到位?如何量化学生动脑的层次?面对班级群体学生怎么操作具有同时性而不存在等待现象?

现实中,许多同学学习很努力、很刻苦,但其内心并没有参与学习,浑身是劲不知道怎么用,这都属于假学习、伪学习。他们虽然知道课本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打开课本往往会觉得什么都会,合上课本又觉得什么都不怎么会,看书时内心感到空虚无助,很痛苦。许多老师说学生很浮躁,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实际上,学生的浮躁是教育不科学、引导不当造成的。每位学生都想好,他们也不想浮躁,也想沉下心来学习,但由于细节角度不会操作、产生不了相应的心理活动,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心沉不下来,才逐渐产生浮躁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因为浮躁才学不好,而是因为不会学习才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浮躁的。如果教育引导得当,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细节角度会操作,不断规范心理活动,即便学生浮躁,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沉稳。也就是说,是因为学习才让他们浮躁的心变得沉稳,变得潜心钻研的。学生只有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才能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

现实教育下,许多学生都是在消耗中成长的,虽然学了许多知识,但丢掉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主体性。没有了主体性的学生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奋斗目标,没有自己的血性和拚搏的精神,更难有睿智的头脑,他们很难有人生的战略规划,他们心中必然滋生奴性,这使其注定成为了工具。因此,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将是必然。如果老师认为的差学生却成了老板,而认为的好学生却成为老板的打工仔,这本身反映出该老师教育思想存在重大问题。

第二,师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是优秀教师。教师培养的起点不是师范教育,而是从其走进教室的那一天算起,甚至更早。决定某位教师能否成为名师的,不仅是其从师后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其学生时代所具有的学习意识、学习观念及操作过程的科学程度。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不断提高学习的理智程度,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师化自己的过程,使得每位学生都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的是心理活动的共性内容,学生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让每位学生成为老师:一方面成为自己的老师。学生就可以做到自我因材施教、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外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学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成为同学的老师,同学间互为老师。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学生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老师,就可以做到了。再说,能有效陪伴学生的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其自己。

正因为每位学生都是一位优秀教师,不久的将来,定将实现全民皆师。到那时,基础教育将汇聚更多的志愿者。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讲内容,而是以内容为载体探讨如何思考、心理如何运演才是合理科学的,以及应该达到的理解高度,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使自己学到位。只有师化每位学生,才能使其具有自学能力,才能使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因材施教。

第三,指导学生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老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具体如何研究。每位学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情境且这些情境都是动态变化的,再说,学生的身心也在成长变化着。每位学生都会遇到或产生许多问题、想法。大的小的说得清的说不清都有,不可能都靠外界来解决,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慢慢化解。这就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能够动态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当中。自己是自己的当事人更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不断尝试,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提高学习的理智水平。

第四,指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人具有双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具有双重角色——生物人和社会人。这就意味着人需要有两套支撑体系,生物人的支撑体系是呼吸、循环、运动等八大系统,这些系统是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形成统一的整体;社会人的支撑体系是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该系统又分成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在责任和良知这两个子系统的协调下成为统一整体。一个人好比一台计算机,生物人相当于是硬件,社会人相当于是软件。没有软件的计算机再好的硬件也是没有用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感悟,形成自己相应的意识观念,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相应内容。

现实中,很多时候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候,才对其进行说教,并没有从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高度来解决。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往往会滋生出许多事件,使得老师、家长疲于应付或解决这些事件,使得教学低效,导致许多学生在消耗中成长。引导学生提高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相应内容,自然化解学生愿意不愿意、想不想学习方面的问题。当然,解决的远不止这个问题。

    第五,引导学生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一定的知识总是与一定的能力、意识、悟性相对应的。如果学生学习完某一知识时没有培养出相应的能力、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开发相应的悟性,那么即使将该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都不能算学好了。现实中许多学生凭着感觉来判断自己是否学好了,往往是感觉自己学好了,实际上远没有学到位,其内心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成长,就会得到与挖井漫画中的主人翁一样的结局。漫画中的主人翁付出许多努力,挖了不少井,地下确实有水,但他最终却没有挖到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缺少判断地下是否有水的科学标准。学生只有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才能时刻利用该标准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当学生具有健康阳光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时即意味着他成人了,就会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当学生学习时能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入学习状态,具有规范的学习过程,即内心能够沉到学习当中,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忘我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师化自己,使得自己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又促进其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更好地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而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这五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十二、思维完形教育为合作学校提供服务的特色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硬件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的软实力部分。实施思维完形教育就是增加教育的软实力,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中。不能体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教育思想观念是没有用的。

第一,提供的是集思想、理论、操作、评价于一体的系统培训,可操作性。所有培训内容都是要转化为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三个月内要根据各老师的实践进行达标考核。不能转化为老师实践的培训是没有意义的。

2.可提供示范课。各科老师(主要是语数外三科老师)就同一个班连续上一段时间的常态课,给老师们展示课堂由当下情况拉到预期高度过程是如何一步步操作的,相当于手把手引领老师掌握课改层层推进的措施、掌握课堂演变的一般过程、体验思维完形教育的思想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的。

3.我们将参与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科学性,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4.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课,结合具体课堂教育教学进行点评、再设计,促进教师业务迅速成长。

5.提供《思维完形教育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教师根据该表进行自我反思。

6、对老师进行达标考核。将从教案、课堂教学、衍生事件处理、作业的布置及批改等方面对老师进行达标考核,确保老师学到位、用到位、有效果。

十三、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第一步:课堂教学改革。已在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演变及力量组成”中探讨了。

第二步:学制改革。6年学12年的内容,学生十二、三岁都可以考大学,十八岁左右硕士毕业。基本上实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智慧教育构想(注意,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其他学生也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学制也会比现在的短一些。

第三步:课程改革。打造人才毛坯,使其具有向各个方向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培养复合性人才。就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那样,改变研究方向只需要做一周左右的准备就可以了,因为人才已具有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底蕴。

十四、关于思维完形教育的研究经历

张玉乐老师从1999年开始在北师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学生怎么学(注:潜意识研究是从1981年开始的),主要探讨学生在听课、看书、做题等学习环节中到底该怎么做才算真正意义上为培养自己而学习,如老师讲的同一句话,不同学生听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张老师就是研究学生怎么听、心理怎么运演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同一道题,大家都做对了,但是不同学生获得的成长量不同,影响学生将来发展的不是现在的做对做错,而是现在的成长量,那么张老师就是研究学生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最大成长量;学生用心做一道题要比应付做一百道题有用,那么张老师就是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用心程度,如何监控学生是否做到用心;学生主动做五道题与老师布置五道题,同样是五道题,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那么张老师就是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驱动程序的。

张老师把老师常说的诸如:好好学习、独立思考、总结、反思、素质、能力等之类的词转化为学生的操作过程,悟出学习的真谛,搞清学习的本质,破解了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老师怎么教,教材怎么改,考试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在大量实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思维完形理论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思维完形学习理论、思维完形教学法、思维完形评价理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构建理论、思维完形教材编写理论、8421学习小组组建理论、思维完形教育的管理理论等,该体系集思想、理论、操作于一体,打破当前思想、理念与实际操作不相融合的局面,打通教育了的“经脉”,使得教育成为有机的整体,故提出思维完形教育。思维完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微观操作系统,即解决素质教育怎么做的问题。

张玉乐老师长期致力于学习科学的研究,潜心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思维完形教育发展的历程:

1999.1  开始潜心研究;

2010.7  形成思维完形理论体系的雏形;形成思维完形教育1.0版。

2010.8-2012.8  实验阶段。先后在九所学校实验,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既有民办的也有公办的,既有国内的传统学校也有国际学校,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形成思维完形教育2.0版。

2013.1-2016.12  试推广阶段、成果梳理。在该阶段,对思维完形教育不断完善,不断 标准化、产品化形成相应的系列产品(标准化视频课程、各种操作示范手册)。(小学样板学校是:北京丰台区长辛店第二小学;国际学校的样板学校是:北京康福外国语学校)。形成思维完形教育3.0版。

2017.1-2021.6寻求独立办学,没有成功。梳理成果形成思维完形教育4.0版。

2013.7.20 在北师大通过成果鉴定。

2013.11.27 现代教育报通版介绍了思维完形教育。

2020.6 全面推广。

    2020.6-2023.1受疫情影响不方便推广。一段时间在学校任课,研究思维完形交互式课程,指导中职学校对口单招。

    2023.2-   打造样板学校。

十五、思维完形教育的理论基础

1、思维完形学习理论;

2、文化意识系统构建理论;

3、思维完形教学理论;

4、思维完形考试、评价理论;

5、内在学习动机“二力量”说;

6、知识的分类理论;

7、课堂的结构“力学”理论及课堂结构的演变;

8、形成思维完形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相配套的方法、做法、设计、策略等;

9、教材、教辅的编写理论;

10、创立知识与学习知识之间关系理论。

十六、思维完形理论体系主要解决的问题

思维完形理论体系是在大量个案学生的跟踪研究基础上陆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通用性,强调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复制性,聚焦于学生的成长,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进而上升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可以解决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用一:指明课改方向,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目标。

    作用二:判断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并进行因材施教。

    作用三:认识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寻找或创立更有时效的教学方法。

    作用四:指导教师如何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作业。

    作用五:指导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化发展。

    作用六:诊断学生当前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作用七: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

    作用八:重新认识人的发展

    作用九:指导教材、教辅图书的编写。

应该说,思维完形理论体系将推动教育全面系统地改革,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使得教育过程就是师化学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老师,几十年之后,人人都是老师,教师的内涵成为每个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十七、思维完形教育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1.《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教育大趋势篇》(199912月出版)

2.《数字化思维学习法》(2001年9月出版

3.《飞跃—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学习》(2002年11月出版

4.《世纪学习方略》(2011年5月出版

另外有中小学教师用书多本已经成稿     

5.《思维完形教育——对教育结果负责的教育》(20115出版)(于20137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成果鉴定。)

6.《家校协同伴成长》(2020年6月出版

7、已录制的系列网课视频

    针对家长的:“做智慧家长,让孩子始终优秀”系列讲座视频

    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方法系统讲座视频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中小学教师的系统培训视频

注:已打造形成多所样板学校(联系后可索取关于样板学校的资料)

 

 

 

 

 

 

 

 

 

 

 

 

 

 

 

 

 

 

 

 

 

 

 

 

 

 

 

思维完形教育部分成果封面照片

 

 

十八、对申请成为思维完形教育实验学校的条件

1、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了解思维完形教育。了解途径有:(1)通过研读《思维完形教育》;(2)对思维完形教育实验学校进行考察;(3)邀请听张玉乐老师给学校领导班子及校优秀教师或全体老师在线讲座。

2、校长对思维完形教育的认同,并具有坚定实施的态度和决心。注:刚开始实施的一个月各种阻力很大。如果校长实施的意愿不坚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是很难推进的,容易中途夭折。对于意志不坚决的学校,我们建议不要实施,否则,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

十九、公司提供服务

1、专家提供系统思维完形教育方面培训。其中,思维完形教育思想、理论、操作示范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已录制成视频,可以通过乐学堂官网学习(www.lexuetang.net.cn)。

2、公司专门派驻一名驻校专家服务实验老师。主要任务是:协助张玉乐老师检查学员的反思、收集并初步解答学员的问题、对实验老师进行日常指导、收交老师的《自我评价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初步检查实验老师的教案、听课指导、录制课堂教学、初步验收课堂教学、整理工作日志。

3、公司将为学校跟踪指导出一批校级专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学校取得预期效果才视为我们工作完成!

二十、公司服务坚持的原则

1、能够通过网络服务解决的,不现场解决。

2、能通过视频培训不面授。

3、能集中解决的,不分散解决。能一次解决的不分多次。

4、坚持用智慧工作,彼此不耗时间。

5、派驻学校一名专家,负责对老师的日常管理、考核(可担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他们之前一般都当过校长)。

二十一、针对思维完形教育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

    1、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

    思维完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微观操作系统,是解决素质教育具体怎么做。思维完形教育是让素质教育远胜于应试教育的一种教育。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不能谈应试教育,搞应试教育就不能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二者只是关注点不同,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分数。如果学生获得充分成长,那么考试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在应试教育下轻松胜出,如果连应试教育都考不过,那就意味着他们所搞的素质教育是假素质教育。

2、思维完形教育能否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为什么?

思维完形教育可以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属于以偏概全。因为思维完形教育力求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极致状态即完形水平,当思维达到极致状态时,那么配套的各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就犹如当我们说某某爬到了珠穆朗玛峰山顶时,就不用再说他的恒心毅力、身体素质、吃苦精力、努力程度怎么样了。因为如果他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他是无法爬到珠穆朗玛峰山顶的。

3、思维完形教育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吗?它适合哪个学段?

思维完形教育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集思想、理论、操作、评价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它不是对教育的某个环节、某个部分进行改革,而是推动教育整体发展,系统推进,主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老师教什么、如何教,教材怎么改,考试怎么改,班级怎么管,学校怎么管,家庭教育怎么做、家校如何配合等一系列问题,旨在打造适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让家长、学校、社区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思维完形教育适合所有学段。

4、为什么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远比传统课堂高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而传统课堂只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学习。

第二,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学生自学,学习节奏由学生自己控制,传统课堂节奏由老师控制的。

第三,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师化学生,让每位学生自我因材施教。

第四,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持续学习、持续思考,而传统课堂上学生思考碎片化、持续时间非常短。

第五,思维完形教育课堂为每位学生配置帮助系统、监督系统,每位同学的个性化问题都能得到及时、针对性解决。

第六,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快速发展基础,包括认知、情感、态度等问题,而传统课堂强调教学进度,不太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思维完形教育课堂强调引导学生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即做到立德树人,育人为先。

    5、思维完形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思维完形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打造有生命的教育可成长的课堂,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非常优秀,让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

所谓有生命的教育是指教育能够像其他生物体一样能够不断地长大。自然界中,小草每年都在生长,由于它一岁一枯荣,每年都要重新生长,导致它们永远长不大。乔木虽然每年都有落叶,但它能够不断地长粗长高。教育应该是小草,还是乔木呢?应该是乔木。如果我们将孔子时代的教育视为一棵小树,那么她经过2500多年长到今天,应该长成参天大树了,但是我们很难感受到今天这棵教育之树长粗长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常常将之前的那棵教育之树拔掉,再栽一棵新的,过一段时间,再拔掉再栽,导致教育之树永远长不大,甚至可能出现倒退现象。我提出打造有生命的教育是指我们要让教育能够化解一些人的功利心、自以为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进行成长,而不被人为地更新。

所谓“可成长的课堂”是指课堂能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长大。孩子从六岁左右入学到高三毕业,长了十二岁,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课堂结构基本没有变。大家知道,刚生下的新生儿,他的喂养方式与6个月大、1岁大、3岁大的都不相同,我们不能拿3岁大孩子的喂养方式来喂养新生儿,也不能拿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来喂养3岁大的孩子,孩子成长对应的喂养方式也要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就错了。再如,昆虫在成长过程中要蜕皮,也就是要蜕掉原来的外骨骼。本来外骨骼是保护昆虫的,由于它不成长,而昆虫不断长大,到一定时候外骨骼就变成限制昆虫成长的一个因素,因此,要蜕皮。同样,无论多么先进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模式,如果两个月不发生变化都会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一个因素。这就是说,课堂结构只有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才能确保这个结构始终能够引领学生发展。

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都非常优秀。有人可能会说,现在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甚至家长也陪着累,许多同学还学不好,想轻松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实施思维完形教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不断动态演变。

让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学生的学业成功是他人生中一个阶段性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上。如果学生的学业成功而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这应算是教育的失败。我们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能换回孩子美好未来的分数,提高分数的含金量。家长表面上看要的是分数,实质上要的是孩子将来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这与思维完形教育的追求是一致的。

    思维完形教育追求的目标(另一种表述):

    1、打造有生命的教育,赋予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本身能够不断长大,而避免被人为更新。

    2、打造可成长的课堂,让课堂能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长大,使课堂本身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张力。

    3、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4、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教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提高教师知识的纯度,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老师学来的,而是其自己创立的。

    5、师化每位学生,引导每位学生自我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全民皆师。

    6、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就是使其成人,提高其对问题的认识观念,激发其社会的责任感或使命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7、教育精细化之后,可以预测学生的发展结果,教师团队对教育结果负责。

8、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都非常优秀,让减负成为教育自身的需求。

6、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对老师的要求高吗?

对老师的要求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属于正常要求!

说不高是因为思维完形教育没有要求老师必须是211985、双一流等大学毕业,也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是研究生、博士学历,也没有要求老师必须学富五车。

说不低是因为思维完形教育根据老师的职业特点,对老师有两点要求:第一,老师必须蜕变为学霸。自古名师出高徒,老师蜕变为学霸即先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然后成为出类拔萃的老师,让老师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变成有机的整体。优秀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这一要求不是让老师提高学历,增加知识数量,而是让老师提高对已有知识的纯度,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得到应有的成长。只有老师得到成长,教育本身才得以发展,学生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教育改革是教师成长后的自然需求。就像脚长大了,自然要换鞋。相反,如果脚没有长大而换大的鞋,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没有教师成长的教育改革是可怕的。因为一方面改不动;另一方面,那种改革往往意味着从一种僵化走向另一僵化。第二,老师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必须是健康、阳光。老师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让自己具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做到正人之前先正己。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教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在探讨自己如何创立该知识的,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体验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老师所提供的是学生心理活动所需要的共性内容,使学生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进行自我因材施教。教师倒给学生一杯水之后剩下的不是多余的,而是让学生的一杯水能够映射出教师的一桶水具有教师一桶水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教师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让自己具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达到的要求是:一是表现在所传授知识方面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心理活动较为科学规范,确保拥有的知识具体可传播性;一是具有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明确各文化意识系统成份的形成历程,确保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

7、老师为什么必须蜕变为学霸呢?

第一,我们要了解老师在其学生时代与学霸之间的区别,认清老师自身存在的不足。

笔者曾针对考进清华北大的状元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潜意识地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因此,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对教育的认知较为科学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他们关注做对更关注内心的成长,他们面对学习时心理活动比较理性、科学,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也较为科学、高效;他们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与老师对其评价基本吻合,他们都很自信;他们从生活、学习中悟出许多道理并驱动自己的行为,驱动他们做或不做的往往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的学习很少让老师、家长操心,他们一般都很自觉、自律、自主;他们对所学知识是百分之百理解,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有自己构建的过程,他们学习完知识时往往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属于自我创新式学习;他们处理问题往往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且灵活不固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计划是他们计划中的一部分。

而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他们在学生时代往往属于中等学生,甚至中等略偏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极少去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因此,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对教育缺少体验性的认知,他们关注做对往往很少关注内心的成长,他们面对学习时心理活动理性、科学的程度较弱,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往往属于套用老师所说的或课上的,对方法的内涵了解甚少,学习质量不高;他们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他们自我评价能力较弱,他们的自信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们从生活、学习中悟出的道理较少,驱动他们做或不做的往往是老师的要求或家长的要求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百分七十左右,思维远没有达到完形的水平,他们的学习是拿来,属于接受性学习。他们学习或做事往往属于听话照做,很大程度上是被安排,是老师或家长计划推动的结果。需要声明的是我没有贬低老师的意思,只是对老师这个人群进行整体认识,目的是促进老师的发展。当然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在其学习时代属于出类拔萃学生的。

第二,明确学生时代对教师的影响。如果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再学习,只是按部就班工作,那么真正影响老师教育教学的不是师范大学所学的内容,而是其在中小学时期的做法。笔者曾针对部分师范生调查,让他们看《数字化思维学习法》,他们中有的只是看了看封面,说了一句“什么方法不方法的,不做题就不行!”,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考上师范是因为自己大量做题。大量做题是他的成功经验,殊不知,如果他也使用这些方法,也许他也能考进清华、北大。笔者也曾与多位老师交流,发现如果某老师在学生时代潜意识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那么他当了老师后他会不断探索寻找教育教学方法。如果他是靠大量做题上了大学的,那么他当了老师后,必然会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即便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减负。假设某数学老师在学生时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那么他属于接受性学习,思维远没有达到完形的水平,他不会思维、不会学习,虽然大学学习了数学专业,只是他的数学知识更系统了,会改善他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但并不能改变他对中小学知识理解的质尤其是元认知方面。他从系统专业知识的角度俯视这些数学知识会觉得更简单了,然而,当学生来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时是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学习这些知识的,会感到其很难。同一数学知识分别站老师和学生的角度看难度不相同。如果老师不蜕变为学霸,那么他往往会站在自己教的角度讲,而不会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探讨。由于他们在学生时代对数学知识理解只是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那么他们不可能有生成该知识的体验,心理活动的理性、科学的程度较低,没有掌握知识背后思维的必然性,他们教学时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因为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或课本上就是这样写的,所以我就那样教你们”这一现象。他往往不敢探讨“自己是怎么想或看到什么该怎么想”这方面的内容。我曾观察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发现他越讲学生越糊涂。究其原因,学生不懂不理解的是因为缺少某个微观东西,结果老师也没有这个微观东西,但是老师具有系统知识,他会用接近个微观东西的内容代替,毕竟二者不一样,就会导致越讲学生越糊涂。

第三,老师的职业特点“倒逼”老师成为学霸。作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有的优秀,有的是学困生,老师的价值就是要引导所有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老师站在自己成长经验的角度是很难做到的。老师蜕变为学霸,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能够体验到一般学生如何成为学霸的,真正体验学霸的学习过程、学霸的成长经历,探索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且都是自己实践验证过的,甚至是自己创立的。这样,老师传授给学生不在是自己个人的经验,而是较为理性科学的方法,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知识题目进行具体操作示范,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霸型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一般学生能够逐渐转化为学霸,学困生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8、老师如何才能蜕变为学霸呢?

老师蜕变为学霸只需要将中小学所学内容重新自学,一方面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百分之百,思维达到完形水平,感受到这些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从老师角度说就是吃透教材。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只有达到这种高度,才能使其在教学时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在探讨自己如何创立该知识的,即教思维,教感悟,激发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让学生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另一方面在重新自学过程中要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心理,使之变得理性、科学,体验不同学习方法的效果差异,总之,让自己具备学霸的心理特点。

9、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要求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这一要求老师能做到吗?

表面上看有难度,实际上并不难。一方面因为真正的学霸在学习完某知识时往往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此时他就等同于该知识的创立者。对于他们而言,学习过程就是自己创新的过程,是引进他人智慧条件下特殊的自我创新过程。而老师在学生时代没有达到这一效果,因此,走上教师岗位后理应补上这一课。严格地说,在决定成为老师的时候前提应先达到这一效果。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吃透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老师备课需要对所传授的知识掌握到自己创立的水平,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否则,等于老师没有将课备到位,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确保自己吃透教材。有的老师说,课本某页有什么内容或某个知识点在第几页第几行,自己都能说出来。这叫熟悉教材,不属于吃透教材。再说,作为老师基本上一辈子都教一门学科,就那几本书,反复教。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吃透教材。

10、老师吃透教材有哪些好处?

老师吃透教材的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老师自身的修炼。当老师吃透教材,思维达到完形水平,能够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时,说明他内心已经沉浸下来能够做到向内求,能够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即便没有研究出结论,但已经进入研究状态,过程比结果重要。有了过程结果迟早会有的。教材吃透实质上就是修身的一种做法。当思维达到完形水平时,一切都是相通的,即大道到简。刘翔是搞运动的,杨利伟从事的是航天,袁隆平是育种的,虽然他们所处的行业不同,但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极致,从中悟到的人生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有利于老师领悟学习、教育的本质。由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很少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老师的许多教育观点、做法都是从专业课本上学来的,并没有从学习、教育中体验到,对于他们而言这些观点是空壳的,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将这些观点转变为自己生成悟到的内涵,让自己将这些观点活出来。就犹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于孔子而言,这句话是实实在在的,是其生活的写照,而今天我们大家都会说这句话,却没有多少人将之活出来,相信许多人只是说说而已,对他们而言这句话是空的。教育是活出来,而不是说教。

第三,有利于老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老师在吃透教材过程中,在使自己反映在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迟迟不能突破,就会与同行、学生一起探讨,甚至向他们求教。老师的思维在完形过程中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实践,呈现出思维的互动启发、相互超越、共同成长的态势,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有利于让学生思维达到完形的氛围和契机。老师之所以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是老师比学生高明,是老师比学生年长比学生先学了,当学生与老师同时拥有该知识时,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可能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老师在吃透教材过程中需要俯下身向学生学习,需要老师走向学生的内心,从而化解自己的不足。否则,是很化解自己的困惑。这样一届届学生的智慧都转化为老师的智慧,老师会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聪明,看问题越来越透彻!这样,一届学生比一届学生更受益。

此外,老师成为学霸过程中,在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过程中,在关注元认知时,会发现原来不以为问题的、不在意的事往往是问题,且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促进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务实研究;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他人的教育科研成果。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11、有人担心老师已经养成了那样的认知模式,能改变吗?

能!人的高级行为是受自己思想观念驱动,而不是基于习惯。再说,人的行为习惯能形成,也能改变!只是不同人改变的难易不同而已。有的人是通过认知理念的改变从而驱动自己行为的改变,有的人是通过做而悟道,又通过道来驱动自己的行为。当然,人都有惰性都愿意在舒服区呆着,这就需要制度与待遇来解决。由不得不被迫“愿意”到发自内心地愿意!有的人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

12、如果国家全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五十年,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对每年新入职教师进行思维完形教育系统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用5-10年时间完成对在职老师的教师资格二次认证,力争75%以上教师通过二次认证。再用10年时间,争取实现100%教师都达到二次认证合格。

第二,全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10年后,每年毕业的高三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思维完形教育的初级认证,具备成为老师的基本素养。通过人口迭代,实施50年后,中国社会基本实现全民皆师,即教师素养成为每位成年公民的基本素养,每位成年公民如果愿意当老师都可以直接当老师。

第三,全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20年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人人都有创新意识,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地工作,一方面推动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拔尖人才,每年都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第四,全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30年后,届时我国的GDP已经远超美国,社会福利很高,具有大同社会的许多特征。中小学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都很优秀,他们是根据爱好兴趣选择学校、选择职业。比如现在初中升学是被动分流,属于淘汰制分流,许多学生是因为成绩差考不上高中而进入中专或职高,到那时,学生选择中专或职高不是根据成绩(大家都很优秀),而是根据爱好、兴趣选择的。

 

附件一:《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教育的主要区别》

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教育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每位老师等同于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我们将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老师学来的,而是其自己创立的。有人可能认为,这样对老师要求太高了。实际上,真正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完某一知识时就达到这一效果的,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潜意识到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这才使得他们非常优秀的。对老师这样要求只不过是让老师修复自己在学生时代不正确或存在问题的心理活动机制或做法,使之变得科学、合理、变得理性,提高自己对学生时代所学知识的纯度。老师只有达到这一水平,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可能做到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探讨自己是如何创立知识的,旨在激发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在学习完某一知识后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实现自我创新。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拥有社会创新。

教师的价值不体现在利用其知识创造新产品上,而体现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成长,拉动学生社会化方面。如果教师具有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对学生而言,该教师即便具有太多的知识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必须强调自己知识的可传播性。这就需要老师至少做到:按照思维完形学习理论重新自学教材,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自己表现在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该知识创立者表现在该知识上的思维水平,能够体验到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到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一效果,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思维完形教学理论研究如何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确保学生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2、课堂教学目标的变革: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不断延长在学习状态下持续学习的时间,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知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变成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不同学科、不同课时即意味着老师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有学科所有课堂都聚集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传统课堂上,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的。而在思维完形教育课堂上,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学生的主体性不表现在表面上的活跃,而体现在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上。

常听老师们说,学生因为不自觉、不动脑、惰散等原因导致其学不好等之类的话。实际上,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惰散到勤奋、由不动脑到动脑本身就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能够做到这些,其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在当前教育下,从幼儿园到高三所有老师、所有家长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变浓了,而是变没了。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就是在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力量。当学生做到充分动脑为知识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这样,其学习完某一知识时就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内心就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当学生做到充分感悟时,在其学习完某一知识或对经历的事件时,就能够领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相应部分,学生在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支撑下使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的力量。在这两种力量的支撑下,学生才会由“要我学”逐渐向“我要学”转化。也就是说,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学生越学越想学习,更不会出现厌学的学生。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重点放在诊断上和引领上,即当学生不会时,不是直接解决学生不会的内容,而是以不会的内容为载体讨论“怎么想才能想到”“该生没有想到的原因是什么”“平时应该如何弥补”等问题,强调标本兼治,强调引导学生形成心理认知方面的共性内容,引导学生在这种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

表面上看,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脱离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已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当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时,那么他学习完该知识,就会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一学习效果是远远超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再说,学生在添加思维过程时,必然涉及到“过程和方法”,若达到创立的水平,则在其内心深处就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再说,当达到创立者的水平时,一般能够从知识中领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从而形成自己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相应内容。

3、变一元主导思想为多元主导思想

   传统课堂强调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在老师一元主导下发展的。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要求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师化自己,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因为学生要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必然促使其“内视”自己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思考如何思考,从而找到思考本身所存在的规律,另一方面对思考对象的思考,力求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促进其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当学生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时,才能利用该标准时刻检测自己是否学好了,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只有将外界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思维完形教育力求师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因此,提出了多元主导思想。所谓多元主导思想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每位学生都在发挥教师的作用。一位优秀学生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师化自己的过程,这必将形成全民皆师局面。第二层意思是让先会的同学成为老师,让他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指伸出来有长短,同样的内容有的同学一看就会,有的同学需要指导一下。让先会的同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分别同时去指导不会的同学。

   当前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师化学生。没有这个前提,小组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

4、变革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听课评价标准

教育是良心活,但良心是无法测量的,导致会流于形式。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良心活量化为细致的责任,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确保每堂课都在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当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时,那么每课堂都在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如果将学生的一生视为一座大厦,那么每堂课不应看成是构成大厦的一块砖头,而应该看成是决定大厦稳定性和高度的钢筋、混凝土胶注的过程,每堂课都要能体现出学生一生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每堂课都在塑造学生未来事业成功所应具有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观念的形成、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评价。班级学生群体的当下情况就是培养的起点,到形成未来事业成功者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之间,就需要每堂课去打造。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每堂课,上好每堂课,主动对每堂课上得情况进行反思。由此形成《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见附件。

思维完形教育下听课评价标准关注的是活动单元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这方面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形成的,因此,该听课评价标准就是对常态课的评价。如果平时没有按照评价的要求去上课,那么即便老师想就某一堂课进行精心打造,无论其怎么表演或做秀都不可能通过该评价标准的。

    也就是说,《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和《思维完形教育下听课评价表》将鞭策老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内心成长、习惯养成上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5、课堂结构观的变革

    课堂上围绕让每位学生做到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角度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位学生配置合理有效的资源,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成长、变化的。因此,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结构打破传统僵化不变的模式,而形成动态、灵活变化的课堂结构模式,而且能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变化,课堂是可以成长的。

我们知道,飞机从加速到起飞,在这一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为起飞做准备,每时每刻都在为积累到那个速度而努力着,它在每一瞬间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使得飞机能够按照预期正常起飞。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经过十六年的加速,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否像飞机那样按照预期正常起飞呢?每一堂课是否都在为学生的毕业做好准备,或者说,是否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呢?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学生的毕业是因为到了规定毕业的时间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进入职场的各种条件,他们往往并未达到相应的状态或者说并没有完全具有成功事业所应有的那些品质,他们是被动毕业。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六岁左右,到高三已经十八岁左右了,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然而,课堂结构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这就犹如让高三的学生穿他自己小学一年级的衣服一样。课堂结构的一呈不变必然限制学生的发展,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什么样的课堂结构能够超前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而“长大”,使课堂结构本身能够对学生的理智成长形成张力呢?同样的45分钟,对于小学一年级和高三的学生而言,感觉是不一样的。每堂课的时间可以不变,但课堂结构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变化,使课堂结构能够始终引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引入活动单元这一概念。活动单元是课堂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弹性的课堂。活动单元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身心成长相对应,可以由最初的几分钟一个活动单元,逐渐发展45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一个。也就是说,由最初的一堂课由几个活动单元组成,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活动单元由几堂课组成,使学生能够持续稳定地自学。活动单元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标。

6、教师教案的变革

    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智慧的结晶,量化每位学生的最佳发展路径,成为教师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的见证。

作为教师尤其是教完两三个循环以上的,他们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都非常清楚,即便不熟悉,也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做到就轻驾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般地说,教师所缺的往往是对以下问题的思考:(1)课本上的同一句话,不同学生看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一样,如果保证每位学生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如何确保学生看书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做到瞬间心理活动达到最大化,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当然,教师要首先确保自己在看书过程中瞬间心理活动能够达到最大化,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2)在传统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努力学习,有的三心二意地学习,有的可能游离于学习,如何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做到全力以赴、做到尽力,实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3)如何通过当堂知识及课堂上衍生的事件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老师要首先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并明确培训途径)?(4)如何确保自己所选的题目对于考查的目的而言具有代表性,如何避免重复性、随意性?(5)如何确保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将题目做到位(老师首先要明确将每道题目“做好了”的标准)?(6)如何确保老师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客观真实的?(7)如何确保学生用心做作业,能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能够按照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意图去完成?

导学稿重点在于导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线索。导学稿是从学生个体学习角度进行设计编写的,强调的是个体行为,旨在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用心、尽力,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建构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等,从个体角度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项指标(主要是后三项指标)。然而,十指伸出来有长短,即便每位学生都做到全力以赴,但他们在完成自学和导学稿内容时,其效果仍就会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巨大差异。更何况现实中,每位学生基础情况不同、自我意识程度不同、自觉程度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天赋不同、有意识参与程度不同,还有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发生的事件等的影响,导致实际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同一位学生也会存在很多变数。有的活动看似做到了人人参与,但很难达到个个过关。因此,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老师不需要准备教案,但应准备一份《课堂教学流程及活动单元设计方案》,这算是新式的教案,从整个班级群体角度进行的设计,使班级所有同学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所谓课堂流程就是描述整堂课前后分为哪几个活动单元,各活动单元之间是什么关系。所谓活动单元设计是对活动单元的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都进行设计,甚至考虑制定怎样的配套制度确保活动到位。

根据老师课堂教学流程及活动单元设计可以看出其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可以知道其课堂是否能够实现有效课堂的各项指标;不同的设计意味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意味着当事老师所站的高度、价值观的不同。

7、作业布置内容及批改方式的变革

    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作为作业的核心内容进行布置,通过作业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主体性发挥程度。对作业采取三级批改方式。

老师布置作业是有目的的,但学生往往并不是按照老师的目的、意图去完成的。同样将一道题目做出来,不同学生其主体性发挥程度不同,导致他们从中所获得的成长量不同。学生用心做一道题,要比应付做几十道题都有用。因此,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作为作业的核心内容进行布置,通过作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主体性发挥程度。这就需要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布置的题目进行精心挑选,并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提出何种具体要求,以确保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时,作业也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

    传统作业往往都是由老师批改的。在思维完形教育下,由于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作为核心内容布置,就会使得每位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都是独一无二,很难与其他同学的相似,更很难相同。作业本身就值得学生间相互学习、借鉴。因此,我们对作业采取三级批改的办法,即一份作业要经历互助批改、监督组批改、老师批改这三级。互助批改重点在于改,在于相互补充完善;监督组批改在于批,并指导当事学生订正完善;交到老师手中的是批改完善后的作业,此时,老师的批改重点不是答案的对错,而是通过作业的完成和批改情况判断当事同学、互助同学、监督组相应的同学是否做到用心、是否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一旦发现某位同学的作业没有做到位,则落实原因督促相关的几位同学,确保其今后做到位。如果学生都做到用心,这时我们老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要完成该类作业,必须沉下心、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就不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大量布置作业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消耗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减负成为教育的自身需求,不再是政府三令五申的要求。

8变知识传授为全人的教育

知识不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教师用于让学生获得心智成长的道具。

人具有双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双重属性就意味着人具有双重角色:生物人和社会人。人的生物性即生物人是由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来支撑和维持的,这些系统是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统一协调下,形成统一的整体。生物人的营养源于日常食物,人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一旦获取营养不全面,就会出现一定的症状,甚至出现疾病。食物进入人体后各相关系统或器官就会作出本能性反应,自动进行工作。生物人的成长是本能的、自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生物人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很难活着。那么人的社会性即社会人同样也需要有一个支撑体系,同样也应有其营养的来源。

社会人的支撑体系是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该系统又分成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在责任和良知这两个子系统的协调下成为统一的整体。社会人也同样需要营养,她的营养是文化和对实践的感悟。社会人的成长需要不断从外界吸取营养——文化和对实践的感悟,用文化滋养心灵。当然,社会人通过对实践的感悟,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意识、观念。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文化的加工、吸收不是本能、自动的,而是存在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亲戚、朋友、自己已形成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成分等,其中已形成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成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越来越被重视。社会要和谐,首先是个体内心的和谐,没有个体内心的和谐,社会和谐只能是表面或形式上的。

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是其不断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过程。在思维完形教育中,构建学生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将育人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旨在提高学生对各种生产关系的认识,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解决学生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学习的问题。现实中,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对其进行说教,并没有从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高度来解决,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往往会滋生出许多事件,这反过来又使老师、家长疲于应付或解决这些事件,使得教学效率低效,导致许多学生在消耗中成长这一局面。而思维完形教育立足于从系统高度解决学生愿意不愿意学、想不想学的问题,使得学生不会在这方面存在消耗。

生物人与社会人就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软件不行,硬件再好也是摆设;硬件不好,软件很好,也能做不少事情,就像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一样。

当学生做到充分感悟时,就是让学生从中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来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由此可见,从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可以看出,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全人的教育。

9、各班组建班级图书馆。

结合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学科内容(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内容)、心理发展情况等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添置图书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体验课程等,旨在引导学生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

附件二:思维完形教育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没有如果只有现实。一位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并不能说他得到了充分培养。一个人得到充分培养会是怎样的结果?他的成功完全是相对其他同学而言的,我们并不知道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事实证明,人的潜能远没有开发出来。

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倾囊而出,国家更是投入巨大,因此,我们的教育在走向现代化,如果将现实教育中的经济成分抽掉,与几十年前的教育相比,教育自身“长”大了、繁荣了吗?长大、繁荣的部分是什么?

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教育是国民的消费,更是全社会的投资。投资必须有回报,教育的结果就是对教育的回报。然而,教育的结果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文明不就是教育的结果吗?各行各业的人才不都是教育培养的结果吗?是的,如果没有教育,我们可能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应该说教育功不可没。但能不能给教育打上满分呢?回答只能是否定的。

1、对当前教育的质问

    质问之一:从幼儿园到高三,所有老师和家长都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变浓了,还是变没了?事实证明,我们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变没了,他们不是感激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厌烦学习。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老师在喊口号,并没有切实地做到。教育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而不是美化、包装、喊口号所能实现的结果。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质问之二:针对老师、家长调查发现,他们都不止一次给孩子说:你要独立思考,你要总结、反思等诸如此类的话,但当问及针对具体知识、具体题目怎么操作时,他们都不知道了。如果我们不能从微观角度做到,那就意味着这些话是空话、套话,是口号,而非教育的现实,那么面对一个知识点或一道题目具体怎么操作、达到什么效果才算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总结、反思呢?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那么在面对具体知识、具体题目时怎么操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所有教师都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将其内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过程呢?

质问之三:我们知道,路边的小草在天然状态下,会长得很好,如果对其浇浇水,会长得更好,如果对其施施肥,也会长得更好,如果既浇水又施肥……,我们会发现使小草长得更好的方法很多。这些所谓的长得更好,只是相对的。没有人去探讨小草到底长到什么水平才算是理想的成长状态,才算达到它所能达到的状态。当然,小草怎么培养都不可能长成乔木那样高大,我们不能因为乔木比小草长得高大,就说乔木长得好,小草长得不好,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各自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样,一个人是否成功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我们应关注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我们要问将一个人培养好的标准是什么?

质问之四: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 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是其思维的结果,即便被称为过程的,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过程,而是过程中的小结果,那么什么叫做真正的过程?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会学生一项技术如电焊、理发、修车,他们都可以利用它来谋生,但我们教给学生的“渔”,是他将来谋生的工具吗?对于学生成长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渔”呢?

质问之五:老师讲的同一句话不同学生听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如果从老师教的角度进行改,实践证明,无论怎么改,这种差异总是存在的,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因此,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改,教师如何才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最佳学习效果呢?

质问之六:笔者曾就自己的研究成果——《世纪学习方略》在清华、北大针对一些高考状元调查,他们都找到了同感,普遍认为不如书中阐述的系统全面。然而,当针对某师范大学的一些师范生调查时,发现他们中许多人看都不看,而是认为:什么方法不方法的,不做题就是不行。那么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是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推广自己学习时代的做法或改良的做法呢?他们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问题吗?

质问之七: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有目的的,但学生往往并不是按照老师的目的去做的,同样将题目做对,不同学生从中获得的成长量不同,我们应关注将题目做对这个结果,还是关注学生从中获得的成长量呢?如果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成长量,将题目都做对又有什么意义?如何将成长量纳入到作业或考试范畴?绝大数学生感觉自己将课听好了、将课本看好了、将题目做好了,实际上远没有做到位、学到位。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使其利用该标准时刻检测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呢?  质问之八:教材是智慧的结晶,一部好教材就是一位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解读教材、活化教材、丰富教材的占教师队伍中多大比例?是教材应该弥补教师的不足,还是让教师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更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呢?教材改来改去,什么样的教材才算是真正的好教材呢?如果教材不利于学生自学,这意味着将从教材的角度淘汰了相当一批学生。

质问之九:古今中外,凡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其共同特点是善于动脑和感悟,即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因此,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现在所学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所培养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没有主体性,具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在当前教育下,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其主体性是得到充分发展,还是变得萎缩了?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还是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

质问之十:人们习惯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然而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一旦发现问题绝不是问题的开始,而是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质变的小结果,此时再去解决已属于亡羊补牢。给孩子打预防针就是让孩子先具有免疫力,当遇到相应的病毒时就不会生病,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让孩子具有相应的意识观念,使其具有相应的“社会免疫力”从而化解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试问:学生青春期逆反是教育失败的表现,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呢?

传统教育下,虽然每位学生都知道学习是为自己的,但并不知道学习过程中到底怎么学才算真正为自己,他们只是从升学和就业角度去阐述学习是为自己的,极少有人能够感受到学习就是成长,就是更好的成长。凡是认为“读书无用”的都属于不会学习、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没有悟出学习真谛的人。他们赋予学习太多的功利,当未实现自己所赋予的功利时,就自然感到读书无用。实质上,学习本质就是汲取他人智慧条件下特殊的自我创新过程,是其知识、能力、意识、悟性配套发展的过程,是理性成长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在个体上浓缩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就很难在工作中进行社会创新。

传统教育下,政府大力推动减负,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原因在于当前教育所表现出的繁荣是由于经济支撑下的结果,而非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结果。当教育自身内涵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减负就会成为教育本身的需求,不减负就会限制教育自身的发展。现实中,表面上看,加课、补课让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得到一定的强化训练,其实,他们丢掉的却是核心的东西即主体性的丢失,他们迷失了自我,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他们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去学习,而是一切听从老师,以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为目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是立足于自己的成长,从内心深处去做,而是在乎老师的脸色,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发自内心地学习,而是在应付老师交付的任务,他们成为老师的打工仔。当学生处于被迫下完成任务,此时,需要老师、家长时刻盯着,否则,他们就会不去学,这又导致老师、家长疲惫不堪。学生在这种局面下被“奴役”地学习,出工不出力,他们虽在学习,但其内心并没有学习,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并没有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劳役、折磨。这又导致他们惧怕学习,离开学校似乎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也就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了。

附件三:思维完形教育创始人简介

  张玉乐,男,汉族,19711月生,江苏睢宁人,95年徐州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曾在中学任教多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读部分研究生课程,思维完形教育创始人,中国系统研究课堂教学第一人,全民皆师倡导者,徐州市学生发展指导评价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国典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院基础教育分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思维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华教育改革促进社理事。北京中基未来教育科技院副院长、北京师大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特邀专家。

已出版《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教育大趋势篇》《数字化思维学习法》《飞跃——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学习》《世纪学习方略》《思维完形教育——对教育结果负责的教育》《家校协同伴成长》等专著,另有多篇论文获奖。即将出版《中小学生学习方法训练教程》丛书。正在开发思维完形交互式课程。

2000年初,柳斌总督学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教育大趋势篇》之后评价说,该书有新意、有想法、有见解,并将张玉乐老师推荐给中央教科所闫立钦所长。1999年,北师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听了张老师的汇报,说张老师的研究可以自成一体。

 

 

以下内容属于未整合的:

实施思维完形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针对学生方面

1、通过微观操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发自内心的地想学习。这两种力量驱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彻底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通过微观操作做到师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非常优秀。

3、通过发挥课堂衍生事件的教育功能、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运行和配套活动开展等,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让学生大气、阳光,理念先进、综合素质高,具有绅士风范。

4、实施思维完形教育,其课堂容量是传统课堂的2倍以上,学生一年轻松学完两年的内容,六年就可以轻松学完十二年的内容,学生不仅仅成绩优秀,获得的是立体成长,得到的是全面发展。

(二)针对教师方面

1、通过系统培训和指导,引导老师建立“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的标准,旨在引领老师重新当学生,当优秀学生,当出类拔萃的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到学完某一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教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是真正感悟到学习真谛的人:学习是理性的成长,是引进他人智慧条件下特殊的自我创新。“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是课改的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课改是表面的形式的,是无法持续的。

2、引导老师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确保老师的意识观念大气、阳光、能够引领学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做到真正意义的正己育人。

3、指导老师如何发挥知识和衍生事件的育人功能,将育人为先、全员育人变为教育现实。

4、指导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如何将课本读活、如何悟透所做的题目、如何提高用心程度、如何进入学习状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5、将教育是良心活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责任,让教育过程可监控、可量化,促进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

6、通过指导教师如何组建8421学习小组、如何发挥监督组作用、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如何打造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等,在课堂上确保每位学生都做到:(1)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入学习状态;(2)内心获得应有的成长;(3)全力以赴、不磨蹭、不能偷懒。作为老师每堂课都明确:谁过关谁未过关,确保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而且,能够确保反馈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

7、实施思维完形教育让老师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化解老师的职业倦怠、“逼迫”老师进行专业化发展。

8、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且成绩都非常优秀;

9、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出思想、出理论、出名师;

10、为教育的长远发展,打造理想教育提供基础。

(三)针对学校管理方面

1、帮助学校建立一套配套管理制度,让所有制度聚焦于学生的成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做到将显性的制度聚焦于学生的隐性成长。

2、打造一所学校带出一个队伍。

(四)针对教育本身方面

1、思维完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微观操作系统。在该素质教育下,学生可以在应试教育下轻松胜出。如果胜不过应试教育,就说明这种素质教育是假的。

2、实施思维完形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又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只有教育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思维完形教育打通了教育的“七经八脉”,让教育拥有生命,能够不断新陈代谢,不断成长。

 

五、我们的思想认识

    1、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永恒的。家长不怕花钱,怕的是花了钱没有买到自己想要的教育。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优质教育是什么,很难甄别出优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要将思维完形教育的理论思想、操作方法转化成教育产品——“乐学堂学伴机——思维完形交互式课程”,通过该产品切实地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能够真正地自学,能够师化自己,真正解决当前众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的假学习、伪学习、不在学习状态这一问题。许多家长、学生通过使用该产品从中切实感受到优质教育应有的样子,进而唤醒广大家长学生由传统择名校转向择教育,“倒逼”老师改变自己落后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从而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成长后的自然需求。就像脚长大了,自然要换大的鞋,否则,他会很难受。相反,如果脚没有长大而让其换大的鞋,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教师成长的改革是可怕的,一方面改动不了;另一方面意味着那种改革是从一种僵化走向另一种僵化,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优秀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学历方面的再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其中小学时期所学知识的纯度,达到出类拔萃学生那样的纯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先蜕变为出类拔萃的学生,然后,再成为出类拔萃的教师。思维完形教育是基于教师成长的一种教育,不断提高老师对已有知识的纯度,让老师进行蜕变式成长。影响老师教育教学的不是其师范大学所学的而是其学生时代的学习过程。他们在学生时代的学习过程、学习心理的科学程度、理性水平、规范程度并不是很高;老师的思想理念形成的起点不是从接受师范教育的那一天开始的,而是其接受启蒙教育那一天甚至更早就开始了,那么他们的理念系统并不一定都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其学生时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层次往往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思维不缜密到那个高度往往领悟不到那个高度的内涵,不会有那个高度的认识。教师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促进其对中小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很难有本质的改变。

3、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习得悟会的。老师的教学就相当于家长做饭,家长做饭就是将不能直接吃的东西转化为能吃的东西,家长可以替孩子做饭,但不能替孩子吃饭。老师的教学就是将学生不容易消化吸收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消化吸收的形式,但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消化吸收的。

4、减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然需求,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实施思维完形教育老师就必须减负,否则,实施不了。教育发展的高度与教师对中小学所学知识的纯度有关。教师对中小学所学知识的纯度是指教师反映在该知识方面的思维缜密程度,思维越缜密说明其知识的纯度越高。教师对某知识掌握的纯度达到100%,即反映在该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就意味着该知识不是其学来的,而是其自己创立的。此时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那么他教授该知识时不是在教授该知识的本身,而是在探讨自己是如何创立该知识的,从而激发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让学生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即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如果老师对中小学所学知识的纯度只是70%左右,那么他就不可能有生成知识的体验、有创新的体验,更难悟道,那么他在教学时也只能教知识,否则,他教什么呢?实施思维完形教育就是在鞭策老师对自己已有知识的思维要达到完形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其自己学来的,而是其自己创立的,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

    5、全民皆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改变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够聚焦于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不断提高学习的理智水平、规范学习时的心理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师化每位学生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能够进行自我因材施教,能够成为周围同学的老师。这样,每位学生成长起来都具备老师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教师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养。多年之后,就会形成全民皆师的局面。当然,全民皆师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当老师,就犹如会开车的未必把开车当作自己的职业一样。

    6、学习是理性的成长。对于会学习的学生而言,学习就是一种享受,对于不会学习的学生而言,学习就是一种折磨。人的知识、能力、意识、悟性应配套发展,学生在学习一定知识时应培养出相应的能力、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开发相应的悟性,否则,他所获得的就不是知识,而是知识性信息。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所具有的力量不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培养的能力、形成的意识、开发的悟性不相同所导致的。

7、随着社会发展,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将呈现多元化。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顶层设计思想理念不同,所需要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和模式也不同。而孩子的成长过程至少需要二十五年(到研究生毕业)。没有人能够为一个孩子提供持续二十五年的服务。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只能属于要么在学校框架下要么在公司框架下群体老师的接力。这就需要接力的群体老师具有相应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各自为政,各干各个的。思维完形教育可以从思想理念、理论操作、评价等方面提供系统培训,确保大家的思想理念、理论操作、评价等方面是一致。

8、教育需要系统性整体改革,而不是环节的、局部的改革。教育很复杂,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最终作用在孩子身上,体现在多年之后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上。许多专家、学者穷尽一生可能只是做了其中的某一小块,单独看都很好,但是放到系统中有时并不一定适合,不能配套,这就犹如把麻雀的心脏装到鸵鸟身上。我从1999年开始在北师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学生怎么学习,进而研究人到底该怎么长,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老师怎么教、教材怎么改、考试怎么改、班级怎么管理、学校怎么管理、家庭教育如何实施、家校之间如何协同配合等一系列问题,历时二十多年形成集思想、理论、操作、评价于一体的思维完形理论体系,故提出思维完形教育。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又身体力行从思想、理论、操作角度一点点落实。

 

 

(之前材料保留的)

 

一、项目背景

双减政策实施后,将促使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理性水平,避免盲目刷题。思维完形交互式课程就是通过师生思维交互让学生不断提高其理性学习水平,逐渐学会思维,学会学习,能够进入学习状态,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二、项目意义

该项目将让本校老师获得充分成长,让老师蜕变为出类拔萃的学生,提高其所拥有知识的纯度,从而提高其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维完形交互式课程,让本校教育教学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注意,教育改革是教师成长后的自然需求,没有教师成长的教育改革是可怕的,一方面改动不了;另一方面意味着那种改革是从一种僵化走向另一种僵化。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儒师道•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