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教育 研学旅行 研学路径 正文

农业研学游的发展路径有哪些?

来源:互联网 查看: 时间:11-18 04:34

农业研学游的发展路径有哪些?

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2022-11-16 18:04 发表于河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效引导和推动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地域空间流动,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

研学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随着教育类消费支出占比越来越大,尤其在“双减”及素质教育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形成了广阔的发展契机。

农业研学旅游作为研学旅游的重要分支,通过“寓教于游”的互动体验式发展模式,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着研学旅游深厚的发展基础,农业研学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将起着重要的催化意义。

图片

01

农业研学旅游发展的新背景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中提出,鼓励形成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劳动课”提出新要求,强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重点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在政策导向下,研学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刚性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02

农业研学旅游的形成与发展路径

农业研学旅游的形成与发展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形成于与研学教育与农业旅游的充分融合。在融合方式上主要基于乡村生产、乡村资源以及生产综合等路径,形成了多重融合方式,见图1。

(一)以既有乡村生产为基础,融合乡村研学活动

在推进农业研学旅游的发展中,一些地区基于现有农业生产开发拓展研学活动,将农业研学要素融合于旅游活动中,拓展农耕教育体验活动,形成了研学旅游模式创新。

研学者在参与农耕培育、栽培和收获的过程中,增加了体验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在乡村手工业品生产过程中,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文化知识。

此种模式下的农业研学旅游充分利用现有农耕生产进行适当改造,融入乡村研学内容,投入相对较小,实现了研学旅游层次提升。

例如浙江诸暨市的米果果小镇,从一个普通种植园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拓展形成了大中小学生参与的农业耕作、农事手工、食品制作、作物培养、中草药探究等百余个实践教育系列课程,形成了较强的农业研学旅游竞争力。

(二)以核心资源为基础,拓展农业研学活动

一些具有一定生态环境、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的地区,利用本地环境优势,将富有农业特点的活动转化为课程素材,将富有乡土特征的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由此产生了红色、观光、农业生产等主题研学旅游基地。

例如江西安义古村群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将赣文化研学、农耕文化体验、古建筑写生创作等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古村旅游业态,同时复兴了地方特色文化。辽宁省盘锦市依托自然资源,形成了渔家生活、水域风光、景观观光等研学服务。

通过对核心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研学旅游形式。

(三)打造产业融合研学综合体

一些农业企业在拓展产业链的同时,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形成了研学服务体系。在生产形成的资产及专业性同时,通过技术融合、服务融合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发挥了正外部性经济效应。

例如广西柳州螺蛳粉的代表性企业螺霸王,建设了柳州第一家螺蛳粉企业文化馆,打造集文化旅游、产学研合作、体验于一体的“柳州螺蛳粉+旅游”深度融合研学旅游产品。游客通过参观展览馆、袋装螺蛳粉生产车间,体验袋装螺蛳粉包装、品尝螺蛳粉等,全程观摩“一碗粉和九种配料”的全部生产过程,深入了解螺蛳粉文化和历史。在推进研学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产业文化的传播,实现了多维度的综合效益。

03

农业研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服务目标不明确

农业研学旅游突出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农业生产,同时传承掌握相关的农业文化,其目标同时包含思想、经济、教育等三方面的目标。

但从目前农业研学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一些研学服务项目由于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农业研学旅游模式较为单一,偏重于农业研学的旅游属性而忽视了教育属性,农业研学教育模式亟待创新和丰富。

(二)研学服务体系不完善

研学旅游重在“研学”+“旅游”,“研学”的目标较“旅游”更为重要。

但目前农业研学旅游方案往往仅设计了农业相关旅游线路,缺乏农业研学旅游细化目标、教学手段及引导方式不足、农业研学的教育服务及效果评估反馈等还有待提升。研学服务体系设施等“硬件”有余,而教育服务体系等“软件”不足,研学服务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三)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农业研学旅游在进行研学服务过程中,需要与研学者进行持续的教学互动,成为研学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但目前,农业研学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较为缺失,缺少对研学系统理解与运营能力。在研学服务过程中人才供需存在失衡情况,研学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较为严重。

(四)研学基地持续盈利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研学旅游需求持续旺盛,农业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但在农业研学旅游开发中,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平衡农业生产、服务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部分研学旅游项目由于发展模式单一,或过于偏重农业生产而研学服务不充分,或过于偏重研学建设而产业融合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的有效盈利。

04

农业研学旅游发展建议

(一)明确研学旅游的目标

农业研学旅游产品以研学者的认知能力和兴趣为核心,需要明确产品内容和服务的目标。

一是教育性原则,农业研学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产品服务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开展素质教育,丰富学习途径、提高交流合作以及思考探索能力。

二是实践性原则,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着重以实践为主,帮助研学者增长见闻和经验,提高观察和感知技能,激发更深层次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是探究性目标,研学旅行为研学者提供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由被动讲授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和修养。

(二)加强对农业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规划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是确保可持续盈利运转的关键。

在农业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体现农业研学旅游的特色,又要根据研学的受众群设计不同类型的乡村研学旅游产品,充分激发研学者的实践、体验、求知、协作等综合需求,使研学旅游成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良好载体。

同时,提高研学产业关联的融合度,最大化发挥生产与服务的正部性经济效应,增强项目的综合可持续盈利水平。

(三)加强农业研学旅游人才培养

农业研学旅游融合形成了“生产属性”+“服务属性”的综合体,对于人才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研学旅游设计与规划人才建设,引入专业的人才,基于乡村自身资源优势,从整体上进行研学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系统性规划设计。

另一方面在农业研学旅游的实践过程中,既需要熟悉农业体系的生产技术型人才,又需要有熟悉教育引导的服务型人才。可通过外部人才的“引进来”以及内部人才培养的“走出去”,形成持续的复合人才供给。

(四)优化农业研学旅游运营模式

农业研学旅游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教育”的综合体,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把握协调好农业、旅游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需要突出教育性,建设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内容与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以“农业+”的多产融合产业体系,尽可能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形成综合多元化产业体系。

通过形成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农业研学旅游活动,更能有效将乡村资源充分发挥,进而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王金凯)


阅读原文

阅读 80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儒师道•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