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教育 研学旅行 蓝色研学 非遗 正文

《非遗滚灯制作》研学课程教案

来源:原创 查看: 时间:02-22 17:40

指导单位:珠三角研学产业发展研究所

编辑单位:衢州莲合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龄段:10——12岁

负责老师:X老师


一、课前准备:(1分钟)地点:暂定

大家好,我是本次研学的指导师,X老师,欢迎大家来体验《非遗滚灯制作》研学课程。

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及江南农村地区是浙江非遗的名片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余杭滚灯,感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走进非遗浙里,体验特色非遗研学!

二、关于“余杭滚灯”14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了解什么是余杭滚灯、余杭滚灯的起源、发展、特色、传承价值

活动准备:

PPT

同学们,我们先欣赏一段滚灯舞蹈,来自于中央电视台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里滚灯的彩排视频(4分23秒):

这个就是我们汉族的民间舞蹈之一——滚灯。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余杭滚灯,什么是余杭滚灯呢?

余杭滚灯源于中国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它是一种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人称“滚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又名“余杭滚灯”。

 

关于余杭滚灯的起源,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较为广泛的便是“抵御水患说”和“抗击海盗说”和“庙会起源说”。

早先有这么一种说法,滚灯起源于傩舞。旧时,受杭州湾大潮的影响,每逢台风或暴雨时节,总是发生溃堤事件。于是,余杭的百姓们就决定跳传统的傩舞来祭祀求神祈福,以此来减少水灾的发生。

中国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旧时每种事物都有不同的神灵在管辖。而司管水利的神灵,民间认为是二郎神。这二郎神实为秦时蜀郡太守治水名将李次的次子,因协助治水有功,事后封神,其手中拥有避水神珠掌管水利,便是其治水的象征。

于是,在民间的画像中就出现了二郎神手执神珠的场景。百姓在跳傩舞时,会扮成二郎神的模样,并戴上三目面具。面具好办,神珠难寻。最后,他们决定用竹编的圆球代替神珠。久而久之,“二郎神舞滚灯”成了百姓求神时的主要节目。灯球飞舞流动,这一祭神舞蹈被认为是“余杭滚灯”的雏形 。

 

有关滚灯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滚灯的产生是为了抗击海盗。

余杭地区在中国古代,大都是盐碱之地,由此也成为了经济繁荣之地。不过,经济的繁荣也为这一地区埋下了危机。当时,沿海一带海盗出现频繁,当地遭受了灭顶之灾,百姓们又不舍得离开这片土地,于是就决定强身健体来与海盗抗争到底。

当时有个篾匠萌生了一个想法,他用竹子编成竹笼灯,里面点上蜡烛,并取名叫“滚灯”,离远了看就像武林高手用内力在操作。这不仅恫吓了海盗,也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舞动滚灯的过程充满了动感与气魄,清代文人彭孙贻曾留下“譬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的诗句描绘出滚灯竞技场的声势浩大。

余杭处于杭州近郊,各种庙会活动频繁。这带有强烈竟技特点的滚灯表演,当即成为旧时迎神赛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

 

相传钱塘元帅庙会(盛行于余杭的翁梅乔司一带)是为了纪念乾隆年间以为舍生取义、拯救百姓免于瘟疫侵袭的温姓秀才而建。每逢钱塘元帅庙会,滚灯、布龙等民间踩街队伍总是隆重登场。而余杭滚灯因锣鼓喧鸣、气势恢宏,总是被选为开道节目,出现在队伍最前面。

 

发展

此后数百年来,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必参与表演,并从翁梅发展到周边其它乡镇,整个余杭,有不少乡镇流传着滚灯表演,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余杭滚灯承载的敬神娱神的精神诉求,在庙会这一情景中得以展现。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无神论的传播,以及传统庙会的纷纷停办,滚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时也就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后,翁梅乡文化站站长王宝林对余杭滚灯进行了挖掘与整理。

2006年5月20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申报的余杭滚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

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余杭滚灯的表演特色有着它自己严谨的规定。在传统的套路中,其动作都是由男子来表演。对于“余杭滚灯”的表演者来说,表演时要遵守表演的次序,每套动作的难度又互不相同,力度技巧等元素都有不同的侧重,表演时可因人而异进行调整。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进行“虎跳”、“旋子”等围着灯打转的翻滚表演,以及“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古典舞蹈的辅助表演;运用以“急急风”等锣鼓为主要的打击器乐,以及具有即兴效果的“走马锣”或是“七字锣”的辅助器乐等。

余杭滚灯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中国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传承价值

余杭滚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逢年过节及庙会的必备娱乐方式。

经几代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余杭滚灯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时代的色彩,既有江南舞蹈的隽丽秀美,又有民间艺术的遒劲有力。

“余杭滚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力美合一、刚柔并蓄的艺术特质,也有深厚丰富、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

在新时代,余杭滚灯仍然以“滚灯”的意象承载生命体验,宣誓勇气力量,表达精神信仰,营造出生命美学的境界。

 

三、滚灯的制作方法10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了解滚灯的制作背景,学习滚灯的制作方法及细节

活动准备:

PPT  

余杭滚灯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杭州民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差,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很难继续文艺活动,舞灯的人越来越少,滚灯制作出现了断层。文革结束之后,文化站站长希望重拾这项传统艺术,就联系上了莫徳兴老师,希望他制作滚灯。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和自己的苦心钻研,莫徳兴老师最终摸索出已经失传的滚灯制作方法,制作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颗滚灯。

原始的滚灯一般都很大,直径在一米以上,需要身高近两米的壮汉才可以舞动。莫徳兴老师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于是大家现在便可以看到体积更小、更加易于舞蹈、适合表演用的滚灯。在此之后,余杭滚灯便逐渐普及开来,不仅被民众当作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甚至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别看滚灯的外形似乎很简单,但制作过程实际上十分复杂。滚灯用半公分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米多高,一百余斤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滚灯由数十根竹片组成,需要选用上等的毛竹。然后根据规格对其进切割、打磨、削薄、测量等工序,还涉及到宽度厚度长度的计算和测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精细。一般来说,制作一个小滚灯需要两个多小时,直径一米的大滚灯在别人的帮助下需要一天多的时间,而且会十分劳累。

 

而制成的滚灯点上蜡烛,任凭我们怎么滚灯,蜡烛都不会灭,是不是很有趣?

我们一起学习改良版滚灯的制作视频(6分钟):

四、滚灯DIY60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体验滚灯的制作

活动准备:

ppt、竹条、白线(别的颜色也可以,最好为白,粗一点,太细会断)、竹筒、蜡烛、熟宣纸、烛台、浆糊

了解了滚灯的制作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心痒痒呢?我们一起复制来自宋朝的浪漫吧!

 

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举手老师哦!

 

制作好的滚灯,赶紧试试滚动时,蜡烛是否不灭吧!

收获与分享(5分钟)

同学们基本都已经完成滚灯的制作,有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经验或者感想吗?

说的都不错,第一次完成这样已经很棒了,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了解一下我们的滚灯舞蹈是如何表演的,我们下一节课时就是学习滚灯舞哦!

今天的家庭任务是查阅资料,了解古人的智慧,滚灯为何不灭?再制作一张滚灯明信片哦!

六、结束语

今天的研学课程到这里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同学们陪老师度过的愉快时光,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七、课程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儒师道•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